学习培训心得
展教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深度探索
此次前往厦门科技馆学习,我着重聚焦于展厅展品管理、教育活动创新、课程研发体系、赛事运营模式以及展教员培养机制等关键领域,并结合景德镇市科技馆的实际状况,做出如下总结:
厦门科技馆提出 “选 - 用 - 育 - 效” 的人才培养链,突出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与精细化。
“选”:侧重创新及实践能力在人员选拔方面,厦门科技馆尤为注重创新能力与实践经验,对于展教人员,更是要求具备扎实的科普教育能力与良好的沟通技巧。
景德镇馆,受地理位置、交通的不便,对于人员的筛选和匹配度加大难度,目前主要侧重于后期定向培养科普专业人才,提高员工稳定性以及专业性。
小结:景德镇市科技馆同样高度重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工作,但在人员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与培训的多样性方面,仍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。我们可借鉴厦门科技馆的经验,进一步完善人员管理体系,强化培训的针对性与实用性,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。
厦门科技馆展厅布局紧凑合理,常设展厅面积达 12000 平方米,设有 5 大主题展馆,陈列着 400 多套展品,涵盖海洋、探索、生命等五大主题。在参观过程中,发现其与部分科技馆存在相同问题,如可移动展品的备件有被拿走的情况,展品运行也存在不稳定现象,但整体坏品数量不多。
(二)数字化服务:提升参观便捷体验
厦门科技馆通过小程序集成客流热力图、导览路线规划以及活动预约等功能,显著提升了参观者的参观效率。
景德镇馆在后续发展中,可借鉴其经验,开发智能导览系统,并结合线上互动功能,进一步增强参观者的体验感。
小结:厦门馆依靠较大的人力投入确保展品的稳定运行,景德镇馆则需要在成本与效率之间寻求平衡。目前,我们也在持续完善展品使用维护情况的统计工作,积极探索 “预防性维护”的模式。
厦门馆在原创临展方面优势突出,例如 “走!去火星”“秘境仙踪 - 虫现江湖” 等临展项目,在线上宣传极具吸引力,此次未能亲见,深感遗憾。据负责人林总介绍,部分临展甚至依托专业团队提前两年进行布局规划,巧妙融合科学、文化与艺术元素。这方面的经验,值得我们在后续工作中深入学习与借鉴。
厦门科技馆在课程研发与活动设计过程中,展现出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。结合实地参观与公开资料,可获得以下启示:
1. 资源整合:通过与航天单位合作获取太空育种实验种子,联合学校与农业机构共同开展种植实践活动,并获得当地政府的背书、支持与宣传。
2. 活动闭环:从种子发放、种植记录到成果展示,形成了 “太空科技 - 生物实验 - 成果转化” 的全流程体验模式,让参与者深度感受太空科技的魅力。
1. 长期跟踪机制:对参与太空种植活动的学生进行持续回访,建立个人成长档案,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成长与收获。
2. 线上社群运营:借助微博、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,及时发布活动动态,引导用户分享活动成果,增强用户之间的互动与参与感。
(三)小结:
1. 结合本地特色产业:景德镇馆可对接本地陶瓷企业、高校实验室及各类相关单位,整合资源,设计具有本地陶瓷产业特色的活动和课程,展示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,打造独特的科普教育亮点。
2. 建立用户成长体系:为参与活动的学生发放 “科普成长手册”,详细记录课程积分,学生可凭借积分兑换特色活动名额,逐步构建差异化的科普教育品牌,提高用户粘性与忠诚度。
通过对厦门科技馆展教部在展厅展品管理、活动策划、课程研发、赛事组织及展教员培养等多方面的学习与对比,我们深刻认识到其在科普教育领域的先进经验与创新举措。景德镇市科技馆虽已具备一定基础,但仍存在广阔的提升空间。
未来,我们应积极汲取厦门科技馆的成功经验,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,持续优化与改进展教工作,致力于为公众提供更为丰富、优质的科学教育资源与服务,提升科普教育的质量与水平。
市科技馆展览展教部长 张华婷
2025年6月20日
编辑:徐欢
一审一校:汪蘅竑
二审二校:张华婷
三审三校:钟玲